关注亩均效益!佛山首次提出加强工业用地效率监测
日前,佛山集中印发了产业“六大升级行动”方案。作为其中之一,《佛山市产业载体升级行动方案(2022—2026年)》提出,优先保障工业用地,动态储备不少于17000亩优质集中成片国有工业用地,满足“拿地即开工”基本条件,用于重大产业项目落地。
佛山在该方案中,首次提出加强工业用地效率监测,按年度监测各行业工业用地亩均效益,佛山将建立产业评价机制,加强对产业类型、投资强度、税收强度等准入指标评审。同时将工业集中度、产业集聚度纳入考核范围,壮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
保障工业用地是佛山制造高质量发展的突出诉求。去年,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把工业用地规模由原来的350平方公里调整为450平方公里以上,建设和提升54个超万亩规模的工业园区。
如今,备受关注的工业用地红线平方公里工业用地红线,划定为禅城区不得低于21平方公里、南海区不得低于190平方公里、顺德区不得低于111平方公里、高明区不得低于53平方公里、三水区不得低于75平方公里。由此观之,南海区占比蕞大。
佛山将强化工业用地保障,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优先保障工业用地指标,动态储备不少于17000亩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纳入工业用地红线范围、达到“标准地”供地条件的集中成片国有工业用地,满足“拿地即开工”基本条件,用于重大产业项目落地。
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也是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突破口。佛山将综合运用“三旧”改造、连片征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等手段,促进零散、破碎、低效的工业用地向工业集聚区腾挪集聚。针对工业用地储备的瓶颈,结合大型工业集聚区起步区探索土地整备试点政策,探索运用土地置换、股份合作、指标交易、收益返还等措施。在村改方面,佛山还将推动33个村改高质量千亩现代化工业园区建设。
佛山还将鼓励工业用地“集转国”,调整优化建设用地所有权结构,统一开发、统一管理,逐步增强政府对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
在保证用地的基础上,佛山将优化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引导产业聚集发展,形成“中部强核、东西两带、南北两圈”高效联动产业格局。
比如,中部创新强核主要由佛山国家高新区、佛中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三龙湾科技城“一区一园一城”构成。向东,则重点发展商流型经济,以大沥、狮山、广佛交界处、货物运输线等区域为点轴,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积极规划一批“高标仓+智能化”现代物流产业园。向西,计划以建设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为契机,打造机场临空产业带。
如何评判产业是否集聚?针对工业集聚区,行动方案指出,要完善工业园区考核制度,在投资强度、销售收入、财税收入、出口创汇、劳动就业等相对指标的基础上,将工业集中度(即园区产值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产业集聚度(即园区内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比重)纳入考核范围。
梳理此次行动方案,一个很大亮点是注重土地产出实效,增加了产业评价机制、效率监测手段。
佛山提出建立产业评价机制,加强对产业类型、投资强度、税收强度等准入指标评审。对产业载体发展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引导,制定产业载体综合评价实施细则,一方面形成优质企业目录,加大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对低端低效项目进行整治或引导退出,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引导过剩产能有序退出。
而所谓效率监测,主要是按年度监测各行业工业用地亩均效益(含亩均税收和固定资产投资强度或亩均工业总产值)。工业项目监管协议和出让合同,应当明确亩均效益指标和动竣工、投产时间。相关部门将根据监管协议和出让合同对工业用地亩均效益进行评估,加强对监管协议的履约核查,严格按监管协议追究企业的违约责任。
佛山对工业用地监测并不止这一个方面。针对商品厂房,佛山重点防范资本炒作,防止租金过高增加企业负担,动态监测“村改”项目拟供应工业用地面积和工业建筑面积情况,动态监测项目建设、招商进度、产业门类和园区运营情况、履约情况。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