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产业(图)
支撑“不开发区”由设想变为现实的,是佛山对粗放型发展的重新审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佛山的建筑陶瓷业、水泥业和中小型窑炉如日中天、迅猛发展。这些“喘着粗气”的产业群拉动着佛山在经济发展道路上一路狂奔,也熏黑了佛山的青山绿水。
“暴饮暴食”型的发展方式,加重了佛山的转型压力,也“倒逼”出新的转型思路。于是,有了“不开发区”的构想、有了大胆淘汰70%建陶业的魄力、有了发动全体群众“见缝插绿”的想法……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产业”,这是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佛山转变发展方式的点睛之笔。对于经济风格相似的泉州来说,这是一笔值得借鉴的财富。
去年年初,珠三角首个万亩湖泊——云东海湖启动蓄水工程。历经千年沧桑的云东海,又将“桑田”变“沧海”,恢复秦汉时期万亩水面规模。这是佛山市加快环境再造的首个大型生态服务项目,也是“不开发区”概念的一部分。
在寸土寸金的今天,约有1/3的佛山土地被列入“不开发区”,无疑是一项大胆的举动。佛山的不开发区,主要由生态林地(含湿地等生态敏感地区)、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构成。大量的实践与研究表明,一个区域内生态功能区面积达到30%左右,理论上就可以保持区域生态的基本平衡。为保障“不开发区”的可持续性,佛山拟探索一系列财政补偿机制,作为必要的利益协调手段。
当然,佛山认为,“不开发”决非“不发展”。一方面,“不开发区”对高污染企业的关停并转,并没有堵住当地的发展之路。以大塘镇为例,关闭水泥厂有阵痛期,但为优质产业发展腾出新的空间。依靠高端项目的增量,关闭水泥厂损失的1000多万元税收很快就能补回来。另一方面,佛山市已开始酝酿对“不开放区”进行“绿色加工”。例如,云东海大湖建设将进一步融入时尚文化的元素,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进行大湖景观设计,未来将主要发展旅游、高档酒店、会展等高端现代服务业。
这一举动也在民间得到了积极响应:“不开发区”的存在,可以证明政府不是在用粗放型的方式谋求发展,尽管会不可避免地损失部分利益,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将蕞终提升群众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
陶瓷曾经是佛山产业的一个大“胖子”,然而,在转变发展方式的驱动下,陶瓷正展现出曼妙身姿。
据说,陶瓷重镇南庄过去连树都是灰白色的,路上随便遇个人,都可能是陶瓷厂的工人。这里的建陶产量占全球70%。盛名之下,佛山人在反思:小小方寸地,聚集了如此庞大的陶瓷产能,环境何以承受?
转型迫在眉睫。2008年5月份佛山市政府制定出台的关于陶瓷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三个政策性文件,对佛山建陶企业提出极为严格的要求,政府要求仅保留40多家建陶企业,要求年底之前关闭近70%的陶企。以著名的陶瓷产地禅城区为例,区内100多家陶瓷企业已经有88家完成关闭迁移,而得到保留的25家企业已有18家获得省清洁生产企业认证。“大瘦身”尽管让陶瓷业2008年产能比2006年下降了38.9%,但产值反而提升33.3%,不仅万元产值能耗大幅下降,更为重要的是,还为空间拥挤的禅城腾出5000亩土地。
事实上,陶瓷产业并非只是一味地减“脂肪”,而是通过对外合作扩张、发展总部经济等方式让其愈加强壮。通过与外地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园,一批大型陶瓷企业把生产环节转移了出去,但设计研发和营销总部仍然留在禅城。这恰是其产值提升的秘诀。
佛山的领导者认为,现在,包括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佛山经济的主题和动力还是来自结构调整。如果不淘汰落后产业,那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等“通通没戏唱”。“淘汰一批”、“升级一批”、“发展一批”必须坚定不移。目前,在加快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过程中,佛山已有1200多家企业被关停或限期整改,一批企业通过“双转移”实现异地发展,留下的传统产业通过自主创新正普遍升级。
“种树也能种出一个伟大的事业来”。林元和因其对环境再造的魄力,被媒体称为“环保书记”。
一项“三年促变,绿地佛山”的建设计划正演绎得如火如荼。目前,不管从哪个公路入口进入佛山市,首先看到的是道路两边的葱葱绿树,有些路段厚厚的绿树带,宛如一片片树林,充满了自然生态的气息。不少规划中的公园也在近年陆续建成,其中佛山公园占地达108公顷,亚洲公园、文华公园和千灯湖公园,均大至三四十公顷。林元和说,一届政府五年,每个区一年要搞一条样板路,33个镇要求每年绿化一条路,五年加起来就有190条路。再过三年,佛山会出现很多条像深南大道、东莞大道那样的路,一条好路在老百姓心中的重要性可能胜过很多高楼。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产业,佛山这几年下了很大工夫”、“宁愿掉几百亿元的GDP,也要换来一片蓝天白云”。这是佛山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选择。对于泉州而言,注重环境的先造和再造,敢于舍得,及时进行城市更新,为企业发展、百姓生活创造更优质的宜居环境同样也是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时,泉州还将从工业化进程规律、整体产业布局、制造业和服务业联动发展的角度寻找转变发展方式的泉州方向,努力追赶先进,迈向经济强市。
泉州党政代表团日前结束了广东学习考察。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座城市不断升腾的产业高地、通达全球的港口优势、高水准的城市建设,现代化的公共管理和勇于创新的理念,令大家印象深刻、深感震撼。
在新一轮发展中,泉州如何更好地学习先进,学习精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速迈向经济强市?这是所有关注泉州发展、关心泉州未来的市民都在思考的一个命题。在此,本社欢迎广大读者登录泉州网温陵社区(),在论坛中发帖回帖,留下您的真知灼见,共同为泉州更好更快发展出谋献策。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