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园区”蕴藏的佛山智力密码
9月的佛山,拼经济的火热依旧升腾。
380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批批制造业企业内生变革,奔腾在自主创新、勇争首创的浪潮中;一个个高峰在佛山显现——数个投资超百亿的战新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动工;一栋栋现代厂房在“双十园区”拔地而起,重构起产业空间新版图。
这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人才。
人才聚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城市兴。当前,佛山正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高质量推进制造业当家,一手加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培育壮大战,力争今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加快推进“双十园区”建设,为广东制造业再“储能”。
佛山的产业辐射面有多宽,人才干事创业机遇就有多大。从“制造”到“智造”,佛山产业升级背后有着怎样的智力密码?
在福斯特,粗细不一的压力管道、连接头在蔡仁伟手中,像“拼乐高玩具一样”拼接起来,还能节省70%的时间和成本。
在铁人环保,罗旺兴等人自研的富硒叶面硅肥斩获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不仅能为农作物增加“保护网”,提高产量,还能为它们加“硒”。
在三目电子,邓蚁率队研发的智能电子后视镜技术为国内首创,能解决传统物理后视镜的“视角受限”“后车眩光”“夜间视野不佳”等驾驶安全问题。
这些“硬科技”,都出自企业自建的研发中心或实验室。
距离60公里外的科凯达,实验室走出的多款机器人更是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有的能爬上几十米高空,对长达数百公里的高压输电线路进行全面“体检”;有的能“闻出”电力隧道里的可见有害气体、可挥发气体;还有的可飞到输电线路断股处,快速进行修复。
“我们作为一家新晋的‘科技黑马’,要活下去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不断创新,把产品和服务做好。”9年前,本是职业投资人的赵铸基投身电力领域,成立科凯达。
短短5年里,他投入了1.47亿元,带领研发团队在武汉大学等科研院所多年研究基础上深化拓展。目前其研发人员占比已超过50%。这种研发投入力度在小企业中并不常见。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佛山,越来越多“赵铸基”们将自主创新能力当作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他们或通过引进人才搭建自身的研发机构,或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创科技平台,涌现了很多刷新行业纪录的技术。
如今,三级企业研发体系已在佛山成型——龙头企业建企业研究院、创新中心和海外研发机构,中小企业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小微企业享受政府搭建的各种公共创新平台。
数据显示,佛山市内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已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也居全省前列,今年有望达到65%。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美的集团获批建设蓝橙全国重点实验室,让佛山和全国领域都实现了零的突破,同时引领了新一轮企业自建研发中心风潮。
当“产业金字塔”顶端的大佬有新动向时,一个更大的财富更替的故事已经上演。在佛山“产业金字塔”的中下部分,中小微企业的研发人才,正期待迅速改写佛山的产业版图,成为新一轮财富的“掘金者”。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曾说过:“随着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围绕交通枢纽或特定空间等形成超大产业带,成为大型‘产业集群航母舰队’已是大势所趋。”
去年底,佛山发布“双十园区”战略,宣布重点打造“十大创新引领型特色制造业园区”和“十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
今年以来,“双十园区”频频传来好消息。
1月,位于三山显示制造装备产业园核心区的三龙湾数智科创产业园项目正式动工;2月,云东海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公共服务中心正式动工;3月,粤港澳大湾区黄金珠宝创新生态城首期项目打下头部根桩;7月,佛山南庄高端精密智造产业园也全面启动建设等。
园区建设加速的同时,招商引资也按下了“快进键”。
开年以来,佛山标注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开局——一个个重大产业项目接踵落地,不仅密度之高、额度之大实属少见。1—8月,佛山全市共签约引进1亿元人民币或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25个,签约投资总额超2700亿元,同比增长超18%。
这些签约项目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战新产业的投资比重很大,投资质量更高,投资结构更优。一连串来自新能源汽车、工业、新型、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集群的项目被收入囊中。
“这里有着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谈及为何不远千里从天津来到南庄高端精密智造产业园,天津新氢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海涛如是说。
另一边的云东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对人才有着相似的“磁吸力”。
今年3月,还在建设中的广东医谷·云东海生命科学园便迎来首个入驻项目——液相色谱填料及生物医药分离纯化介质项目签约。
该项目掌握了关键技术,将逐步实现从源头打破国外在生物医药分析检测、分离纯化等领域的技术及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本土供应链安全。
“我们实地考察过华中、华南很多地方,蕞终选择落户到三水。”项目方微纯生物科技(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永祥说。
战新产业的集聚,吸引了无数像郑永祥一样的知识型、创新型人才来到佛山。今年以来,随着仝小林院士工作站揭牌、三水南山迎来刘少军院士专家工作站,“双十园区”的“磁吸力”进一步凸显。
拼经济,归根到底要靠人;区域竞争,说到底是抢人;智造高地打造,蕞终还是看人。
在佛山,除了科创人才,还有另一股重要力量在支撑产业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那就是庞大的技能人才大军。
来自广东肯富来泵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冯肆潮,从事电气维修32年,是佛山首位特级技师,打破职业技能等级天花板。通过他设计安排的供用电方案,能节约4000多万元设备安装成本。
来自佛山市安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彭方昭,在保证加工精度的情况下,通过对工艺流程的优化,加工效率提高50%。
“95后”佛山中职生周楚杰,获得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并立志将在学校里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创新是让企业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造业坚持创新就是在保持竞争力、保持领先。”李嘉伟说。
李嘉伟是广东顺德周大福珠宝制造有限公司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从业10余年来,他不仅精进检测技能,还坚持创新,帮助公司获得3项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其中自动银粒剪切机让火试金配银检测步骤的效率提升了近5倍。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在《大繁荣》中指出,大多数创新并不是亨利·福特类型的孤独的梦想家所带来的,而是由千百万普通人共同推动,正是这种大众参与的创新带来了繁荣兴盛。
在佛山320多万名产业工人里,像冯肆潮、李嘉伟这样的技能人才有123万人,他们坚持技术攻关,正成为充实佛山实体经济的“生力军”。
潮涌珠江再奋楫。期待勇挑大梁的佛山,拼出经济新精彩!
一直以来,产业与人才相辅相成,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成长需要产业。
佛山是全省制造业的中流砥柱,拥有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有家就有佛山造”这一品牌享誉全球。背后是数百万科创人才、产业工人的有力支撑。但“技工荒”仍是困扰佛山产业升级的难题之一。
多名企业负责人强调,要强化人才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就需要在畅通引才渠道、量体裁衣上用心,让人才资源充分流动起来,实现人才与产业的精准匹配,让人才有位更有为。
这就需要根据产业发展厘清人才“需求清单”。需要什么人才,不能“拍脑袋”,必须深入到产业一线去,做好调查研究,让每一个企业主动说出当前对人才的期盼、发展中存在的人才短板,根据人才需求绘制“人才地图”,真正把准产业的需求,这样才能为引进人才指明方向,从而制定更详细更精准的引才要求。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