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正式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将加强“不开发区”规划建设
“创模机构不能撤,创模任务不能少,创模资金不能减,创模工程不能拖。”副市长邓伟根用了四个“不能”。他表示,创模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指标是要求不断提高的动态体系,环保模范城市要求每三年进行复查,如复查达不到新的指标考核要求,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就会被取消。”
据悉,为实现“先行先试”,广佛两市签订了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并制订了2009年、2010年的工作计划,在流域水环境和区域大气整治、固废治理、机动车管理、联合执法等多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改善区域的环境质量。
目前广州、佛山、清远三市跨界河流联合整治,巴江流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广佛共同推进顺德水道—沙湾水道饮用水源保护,同时在西江干流佛山段,共同开发建设广佛两地饮用水源地,建设两市主要的取水点。
数据显示,佛山近年来对于能耗高、污染重、产值小的企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整治,已关闭淘汰622家。佛山积极推进“不开发区”建设,加强对生态林地、基本农田保护区、水资源、自然遗产、历史古迹和民俗文化等战略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持续保护,围绕“两转型一再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截至2010年1月,佛山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44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183.04万吨,比2007年创模验收时增加了23座,增加日处理能力102.34万吨。
佛山市白石坳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于2008年10月21日正式点火运营,医疗废物实现市内处置,收运和处理体系更为完善。
佛山实行项目审批与总量控制挂钩,并通过“先减后建”、“减一增一”、“减二增一”等措施,有效控制污染物增加。
2003年佛山全面开展创模工作后实施“一突破,两改善”,以佛山水道综合整治作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而后新一届市委、市政府转向可持续的综合整治思路。去年2月,投资额超过41亿元的汾江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28个项目正式启动,目前已落实资金28.3亿元,各项工程均全面开工。
2007年3月,佛山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三年促变,绿地佛山”的工作目标。目前已投资约27亿元,新增城市绿地3216公顷:建成了一批大面积公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中小公园、街头绿地遍布城乡;同时还建设一大批绿化精品工程,包括骨干路网绿化工程、河涌整治绿化、高速公路出入口整治绿化、立体绿化等,城市水系绿网和道路绿网的骨架已经初步形成。
2月9日,佛山市被环保部授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称号。佛山市市长陈云贤表示,去年的环评工作中,佛山五个区在环保方面都取得很大成效,但南海区无疑克服的困难蕞大、取得的成效也蕞明显,正在大步追上做得好的区域。
实际上,此番褒奖背后,是困扰南海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错位和矛盾,以及南海人和南海政府、部门为破解这一困局所做的不懈努力。
在2009年9月下旬,自称居住在南海桂城江南名居的网友fsgleen上网爆料:大沥废气影响数十万桂城居民!并将其自发调查的废气污染源图片及文字发至本地知名论坛。此后,该帖受到网友高度关注,点击率达3万人次以上。
面对此番汹涌的网络民意,南海区政府及区环保部门迅速反应,南海区、大沥镇两级政府在2009年10月23日成立调研组,开始了“卧底追凶”。11月,南海区、大沥镇出动千人执法“阵容”,启动了南海佛山水道“两无”企业专项整治行动,将该片区内336家“两无”厂企货物、设备和人员全部清空。而后清“两无”行动在周边的河西、盐步、联安、水头、奇槎5村陆续推开。
随着整治行动三个阶段的强势推进,成百上千的“两无”小厂企被关停,困扰当地多年的小作坊污染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此举被外界当作壮士断腕式的城市与产业转型途径,也被视为下一个乡村巨变的背景。
2009年6月底,南海区丹灶镇蕞后5家陶企关停转产,1700多名职工安置等问题在平稳中交接完毕。至此,该镇8家建陶企业全部实现关停转产,这也成为南海出台佛山首份《节能减排项目转型转产扶持政策》后的首个胜仗。
实际上,这是南海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一个缩影。在当下污染型传统企业让位的大趋势下,关与不关已无须多言,关键在于怎么关?如何和谐关停?因此,《政策》的出台无疑为传统污染企业关停转产注入了一剂强心针,通过各种优惠和扶持,促进传统污染企业关停转产,也成为先富地区基层政府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值得参考和借鉴的一种方式。
这种和谐关停转产所带来的收益也显而易见。记者了解到,陶企的搬迁、转移,不仅让丹灶镇的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村民均拍手称快;陶企搬迁、转移后留下的大金工业区400多亩用地,也被规划为丹灶两河三岸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价值将实现明显提升。
创模不仅是改变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更要重新开创一个生态宜居局面,禅城区南庄镇无疑是一个典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南庄已拥有大中型陶瓷企业70多家,陶瓷年产量6亿平方米,占全国的1/4,全球的1/8,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建陶头部镇”。陶瓷产业的快速聚集发展,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为南庄带来了污染,该镇也因此成为当时佛山污染较为严重的一个镇。
近年来,南庄镇坚决贯彻落实“双转移”和“两转型一再造”的工作部署,对区域发展重新定位,以“产业转型、环境再造”为抓手,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抢抓发展的机遇,全力以赴推动陶瓷产业优化提升,不断改善发展环境。
在大力整治陶瓷产业带来污染的同时,南庄及时启动生态休闲区的建设,成功摘掉污染重镇的帽子,正在向生态休闲度假基地和宜居生态新城变身。日前,该镇生态发展的龙头项目南庄生态休闲区中心湖正式开始蓄水,首期建设区域已经形成清晰的雏形。
昔日珠三角污染大镇佛山南庄镇大力推进陶瓷产业调整升级,62家陶瓷企业低端生产环节实现转移提升,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眼光精心打造“生态型城市”,正在转型成为佛山中心区域的一个重要商居板块。南方日报记者龚晶
在探索开发与环保的生态发展路径中,“中国长寿之乡”三水区始终坚持“生态为大”的理念,频献治污“宝典”,多管齐下“护水”,在建设生态时尚经济区的科学发展轨道上渐入佳境。
随着3年前北江河畔的几声炮响,17家立窑小水泥厂的关闭拆除,三水治污减排“主旋律”大幕徐徐拉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向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亮剑”,逐步淘汰印染、水泥、纺织、皮革等污染型产业。仅2009年便整治38家陶瓷企业,关闭4家纺织印染和皮革企业,新增15家省清洁生产企业;在项目引进上更加“刁钻”,严加把关,引进项目必须符合生态保护标准,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等高科技、环保型新产业;规划“不开发区”,提出“不应开发的地方坚决保护”;发动全体群众“见缝插绿”,创建“全省林业生态区”十大指标全部达标……
多年来,三水积极采取措施,西、北两江的水质一直保持在地表二类水质以上,饮用水源达标率为100%,内河涌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三水没有走‘先发展,后治理’老路,因此在产业转移、节能减排等方面更能轻装上阵,在生态经济等方面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水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今年,三水将继续严把项目审批关,继续推进企业清洁生产、能源审计和能源监测工作,力争关停12家陶瓷企业、12家纺织印染和皮革企业,对6家以上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认证,完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1.5万吨、0.6万吨以内”的既定目标。
关于本网网站地图联系我们版权所有: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粤ICP备05070829网站标识码4400000131
主办: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协办: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承办:南方新闻网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